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象山"小白礁1号”水下考古,昨天进入了直播的第四天。 前天,从青花瓷到梅园石,一件件文物的出水,渐渐揭开了这艘清代古沉船的面纱。而昨天考古又有进展,200年前的沉船之谜终于有了答案。 沉船船体发现断裂面,确认触礁沉没 昨天的水下能见度接近一米,早上9点半,通过央视的水下镜头,依然清晰地捕捉到了木制的沉船船底板。 南边的船板,仅剩了一层,一路延伸到北端,而最南端的龙骨,已经断裂。...
高高的山峦上,随处可见散落的陶片、石斧、石锛等史前遗存。山顶部位不久前刚被施工单位挖开了一条小路,现在沿着这条小路望去,被意外挖出的青铜时代先民筑屋时留下的红烧土层长达上百米。 在位于大连新机场附近的一座高山上,本市两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发现了一座被石头、植被掩盖了数千年的先民聚落。昨日,经市考古部门专家现场鉴定,这里应是一座青铜器时代晚期的先民遗址。 业余考古迷的意外发现 王德亮与杨玉璟是本市...
6月9日,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内进行修复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考古人员在“百戏俑”坑清理一件无头陶俑。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秦兵马俑一号坑中发现的“秦盾”。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日前对外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发掘和秦始皇陵9901陪葬坑百戏俑发掘的最新进展。 据介绍,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始于2009年6月13...
小白礁,位于浙江象山县渔山列岛,石浦港东南约27海里。2008年11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时,考古人员在距小白礁20米左右深的海床里发现了一艘木质沉船,命名为“小白礁Ⅰ号”。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堪称继“南海Ⅰ号”、“...
6月23日,考古队员已经试着出水了部分梅园石。新华社发 昨日上午9点,“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直播特别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同时播出。伴随着央视的直播与设在北京、宁波、象山三地演播室里的专家的解读,小白礁沉船“真容”、那些沉睡在海底已160多年的精美文物,还有神秘的水下考古过程在直播中被一一展现。 昨天全...
中区警署是香港的法定古迹,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昨日在立法会书面回复质询时表示,整个中区警署建筑群的考古勘察和发掘工作,预计于年底结束。 中区警署建筑群内包含前中区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三组法定古迹,建筑群活化计划的目的,是妥善保存这个历史地点,并将建筑物活化为文物保育、艺术及休闲中心,供市民和游客使用。 负责活化的香港赛马会根据条例,会将其中具高度文物价值的遗迹,包括“米字...
闲来无事的时候,杨继德总是喜欢用手挡着脸,回避游客的照相机。 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此后的30多年里,近1亿人来这里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随着发掘的逐步展开,考古专家们一直坚守在这里。 他们不仅发掘出了众多震撼世界的兵马俑,也让这里成为国内少有的最赚钱的旅游区之一。而在周围,那些依靠旅游业富裕起来的人,依旧变通各种手法守着这...
从1928年到1937年,李济、董作宾等先后在殷墟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为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图为殷墟考古发掘现场。 翻拍资料照片 “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系列之一 甲骨学大家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 “董作宾:最‘草根’的大学者”系列之二 ...
很可能,这是一个公关危机处理的创举,而且很快会有效仿者。据《山东商报》昨天报道,有人出来为山西吉县“女娲遗骨”虚假新闻顶缸了——新闻通稿作者、原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思义,为“自己加入感情色彩”自请处分。 吉县“女娲遗骨”新闻11日见报后,立即遭到舆论广泛质疑,出席“人祖山考古文化开发鉴评...
施荣杰先生收藏的长达13米的独木舟 在泉州湾水域,隐藏着历史遗留的物质和人文宝藏,这些宝藏或许能揭开一些历史谜团。今年5月18日,泉州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工作正式启动。6月6日开始,考古人员从晋江市深沪湾开始第一阶段的陆地调查,历经9日,取得阶段性成果。 东南早报作为协办单位,派出记者跟踪采访。据了解,目前考古人员已经确定泉州湾及附近海域13个沉船疑点,其中9个位于深沪海域,另4个分布在漳州和金门...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二届联席会议6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了《中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圆明园宣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高效保护、和谐共生、回报社会。 在6月9日举办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座谈会”上,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18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的代表齐聚圆明园,共同探讨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与会代表就遗址公园建设中的民生问题,遗址公园如何与城市发展、文脉相对...
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同位素测年靠谱,成人头骨断代亦准确,因为这符合实证考古和科学测算的原则。可是仅就传说和女娲塑像,就断定发现的头骨属于“三皇...
2010年初,在普兰店张店村附近修建一条快速公路时,意外发现了一片汉代墓葬群。当时,本报曾以《公元前220年古城将大连建城史向前推2000多年》为题,对这一发现、发掘过程进行了报道。 在此后的发掘过程中,为避免意外,考古部门在警方协助下,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如今,整个发掘工作已经全部结束,经过工作人员历时一年多的努力,共在这片墓葬群中发掘出土了珍贵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在一座大型汉墓中,竟...
6月9日,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内进行修复工作。 考古人员在“百戏俑”坑清理一件无头陶俑。 秦兵马俑一号坑中发现的“秦盾”。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日前对外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发掘和秦始皇陵9901陪葬坑百戏俑发掘的最新进展。 据介绍,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始于2009年6月13日,发掘地点位于北侧中段,具体区域包括Q8—Q1...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显示,秦始皇兵马俑坑先后经历了先水淹、人工破坏、最后火烧三次大的毁坏过程。 曾主持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许卫红说,秦始皇兵马俑坑是先水淹、再人工破坏、最后火烧。其中水淹的痕迹最早,但绝不是暴雨把它冲的水患,应该是因为降水或地下水位的问题引起隔墙建筑结构的坍塌,这对秦兵马俑坑建筑来说是很致命的。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地基有下沉现象,原来隔墙的高度应该有3....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